When The World Was Young

文·【阿狂】


如果您对Marina Xavier这个名字感到陌生,那从现在开始就必须记住它,因为Marina Xavier很可能是发烧坛上的Next Big Thing!

Marina Xavier是本地欧亚裔女歌手,由于手上缺乏她的资料,因此不知道这张专辑是否是她的处女作?

When The World Was Young是本地唱片公司Roxy Disc House的精心制作。小弟初见这张CD时不禁大吹口哨,原因不是唱片封套上的Miss Xavier长得明艳照人,而是整张CD的制作非常奢华和不惜工本。

这张CD摒弃使用一般廉价透明CD匣子,改用一开三的方式(CD匣子位于中间,左右两页各可向外翻开),又采用昂贵的硬卡纸,右边的那页更做成一个封套,将小册子藏在里面。如此充满惊喜的制作,成本肯定不菲。

更令小弟开颜的是,小册子采用了黑白设计,颇有典雅的古味,配搭的歌手和乐手的照片也拍得颇有品味。小弟不曾见过Miss Xavier的实际长相,但CD封面和小册子里Miss Xavier的照片却令人眼前一亮,摄影师的功劳不小。令人遗憾的是,翻遍了整张CD都找不到摄影师的名字。

When The World Was Young录有10首曲子,都是一些颇有内涵的爵士歌曲。对于刚接触Jazz的发烧友,有些歌曲可能不容易被接受,但多听几遍之后,便会发现这些曲子比市面上许多商业味浓厚的Jazz CD耐听得多。

这张CD的二大卖点是:第一,歌手Marina Xavier的歌艺精湛、声音控制平稳、音质低沉浑厚而且够长气。最重要的是此妹音乐感十足,往往能带动听众进入音乐的内在世界。第二,CD的录音弥漫着传统黑胶唱片的音色,非常醇厚温馨。

CD中的十首曲子各有千秋,小弟最喜欢的是第二首When The World Was Young,第五首I Love Paris和第九首Angels。Miss Xavier唱这三首歌曲时特别投入,也特别感人。

一般用数码技术录制的CD总是带点紧绷和机械感,尤其在大音量播放时,音色往往显得光亮和干硬,但When The World Was Young却完全没有这些缺点。主要的原因是在后期混音和制版过程中,采用了MAR-D的特别处理技术,把原本的数码录音传送到开卷式(Open Reel)录音机上,先制成Master Tape,然后在混音的过程中采用八倍放大技术加以处理。在混音(Re-Mix)的过程中,采用了真空管器材。难怪初听这张CD时,总觉得有浓郁的LP味道。

When The World Was Young的音质密度非常高,质感也十分鲜明,不论是人声或乐器,全都玲珑浮凸,给人“就在那儿”的感觉。讲究结象力和立体感的发烧友,肯定会心花怒放。

这张CD的舞台效果也颇出色,有非常理想的深度和清晰的细节,只可惜舞台宽度还不算大。Miss Xavier的嗓音质感浑厚有力,但口型却稍嫌大了些,否则这张CD的得分会更高。

话虽如此,When The World Was Young有几首曲子的录音可作为试音之用。例如I Love Paris里的低音大提琴就录得相当出色,大牛筋的弹性十足,是考验低音单元瞬变和控制力的试音材料。此外,一位乐手用姆指和中指打拍子所发出“的的”声也录得非常真实和富有空间感。第五首曲的钢琴琴音也录得有如行云流水,非常顺畅平滑。第八首Thanks For The Memory在1分7秒到35秒的鼓声非常密集而又清晰异常,十分考验喇叭的功力。

伴奏乐队卡士同样也是重量级的,钢琴手Mr. Jeremy Monteiro在爵士乐坛上颇富盛名,是2002年度新加坡文化奖得主,其他的乐手亦非泛泛之辈。

这是张诚意之作,讲究音乐、摄影和音效的发烧友,没有理由不收藏When The World Was Young作为“守门”之用。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