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
雨果CD欣赏会

文·【夏冰】



世界上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华人。无论是哪种人,或多或少都会在爱好一栏里填:音乐。若有人填“雨果音乐”,他一定和华族、华乐有着非一般情结。当然,他或许就是你——“视听艺术”的读者。在撰写此文前,我特意沏了一壶中国好茶(龙井),试着让茶香弥漫于空气。接着,打开雨果的“潮州弦丝乐”,让悠扬的丝竹之声渲染情绪。这样的氛围教人不知今夕何夕,却让我渐渐地融入了“雨果 CD 欣赏会”的气氛里。

煲机
2002年8月31日,雨果掌门人老易带着他的许多“奇异果”再度驾临狮城,让等待5年的“长颈鹿”们松了口气,也让本刊主编大人及主笔之一阿狂兄(还有小编我)兴奋了许久。

欣赏会那天,我早早地来到新加坡大会堂,目的是冲着那对JBL极品喇叭,听说光装它就用了十几个箱子,实在令人好奇。一入大厅,想不到还是慢了一拍,JBL K2 S9500早已亭亭玉立在舞台两侧,老易正忙于调试,几个助手在会堂里 “窜来窜去”地试音,见我来了便说:“你到后排去听一下,看效果如何?”在我听来每个角度都够水准,可是老易好象不怎么满意:“这对S9500是JBL里我最中意的,可惜号角喇叭虽然够劲,但皇帝位相对窄些,我担心座位偏一点的听众,听得效果会差些。”

“装这对喇叭花了多少时间?”我还是不甘心没有亲眼目睹。

“几个小时吧。光开箱就煞费时间,总共十几个箱子呢。”舞台监督俊成说。

“小小一对喇叭要十几个箱子伺候?”我装不信。(其实此乃我们这行惯用的计俩,否则怎么给读者带来 “好料”。)

“不信就跟我去后台,箱子还在呢!”俊成还是中计了。

果然,后台一角堆了十几个箱,原来一个喇叭的石制底座就动用一个箱子,加上其它大大小小的高低音喇叭以及喇叭线等,差不多是要十几个箱。俊成指着另一对铝制箱子说:“这两个Cello 350III功率放大器是和喇叭一起从香港空运来的。”

“Cello 功率放大器?他们不就是老易的看家宝嘛。除此之外,这次的器材还是Reference Audio赞助的?”我趁热打铁。

“是啊,转盘是dCS Verdi SACD/CD,升频器是dCS Purcell,解码器是dCS Elgar Plus,至于前级嘛,当然非法国的Jadis JPS8莫属。”俊成如数家珍。当我再次折回音乐厅时,调音师宗华正将前级Jadis JPS8的音量调低,老易直呼:“且慢,发烧友喜欢刚才那个音量,快调回来!”说罢,看了看表:“现在2.00pm,让它再‘煲’一会,等我回来。”

前奏
下午三时左右,老易和参与 欣赏会的嘉宾陆续到场。张杏月刚从印尼抵步,一路风尘仆仆,拉着拖箱直奔舞台试音。身穿白衣、条纹黑裙的杏月一进门便无法幸免于“帅哥”们的热情拥抱。

“刚从印尼飞来?”

“是啊,在那里为慈善募款......”话音刚落,乐声起,本来还因飞行有点倦意的杏月,一下子兴奋起来。几乎是连走带跳的杏月站在话筒旁开声了。第一首试唱“你侬我侬”,接着是“梦中人”,当唱到最后一首“白牡丹”时,老易忍不住回头对我逗趣道:“这是中国典型温柔女人的声音,你不用担心她会害你,哈哈!”

“这个典型美女会穿什么衣服呢?”我乘胜追击。

“当然是旗袍啦!”老易脱口而出。“男人最喜欢这样的声音,很传统的那种,完完全全地表露了女人内在的感情世界。”

我不禁回头看了看易太太,从开始到现在,她一直默默地坐在一边观看丈夫排练。我心里有个声音在说:易太太就是那种传统的女人吧,很温柔的那种......没等我回过神来,“初次尝到寂寞”歌声响起,长发披肩的黄红英也试唱了。若不是亲眼见到红英站在台上,打死也不相信是现场试唱。

“和唱片里的歌声简直一模一样!”老易和我英雄所见略同,“不过还是唱片的效果更好一点,那支录音的咪可是无价之宝!”老易confirm道。

当红英唱“船歌”的时候,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都驻足倾听,疲倦的杏月则靠着易太太甜甜地入梦了。

“是怎么发掘红英的?”我的职业病又犯了。

“认识她是在香港去年9月的一场音乐会上。当时红英客串了一首‘海韵’,我随即到后台邀她演绎邓丽君的作品,并告诉了她我的一些想法,希望她能更优雅地表现我想要的声音。”老易笑了笑,“这张‘初次尝到寂寞’卖得不错,用任何一种器材听都那么好听!可惜发掘得太迟了,早20年就好了。”

“迟什么!能遇到伯乐岂是那么容易的事?”其实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伯乐面前,他不知道我是一匹千里马(主编按:嘻嘻!还是我有眼光!)。

这里悄悄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红英绝对是个有严重唱瘾的歌手。一个人一唱就是7首,在试唱“青藏高原”时,她还要求老易把音量拉到Max,否则喊“呀拉索”时不过瘾。唱到尽兴时,红英还让大家点歌,若不是要开场了,她还会一直唱下去。这点和我想象中的黄红英大不相同。

海市蜃楼
与其说这是一场音乐欣赏会,倒不如说是一次顶级发烧器材的展示表演。舞台上除了一套发烧器材外,有的只是一片想象的空间。不过,当乐声起,这个舞台马上热闹起来......开场曲是“龙腾虎跃”,顷刻间十四、五只大大小小的鼓“呈现”在舞台上。K2 S9500果然不负众望,声音定位俐落、明确,很多“金耳朵”发烧友都向中间的皇帝位靠拢,以打耳祭。接着的“雁南飞”里,潮州老先生极富韵味的二弦演奏把我带入了另一个历史空间。依稀间,我感到老先生应该坐于舞台的左侧,而古筝就在中间略靠右的地方。

柔情似水
经老易重塑后的张杏月,以美声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使怀旧老歌听起来更加温柔,极富人性。此刻,喇叭里传出“玫瑰三愿”感性的歌声,伴以甜美的竖琴声,全场的发烧大佬好象都已飘飘欲仙。坐在我左侧的一发烧友在听“望春风”时,神情极度迷醉,想必此君曾听过张杏月去年在本地的演唱会,这首“望春风”正是当时的现场录音。

异域风情
在“水泥城堡”里长大的我们或许很难听到来自“香格里拉”的声音,老易不但去了那里,还把西藏的那片纯净带了回来。小小一片“香格里拉之声”却刻录了一股强大的Energy,老易说若不是他让金宗卓玛离麦克风10米“发音”,在座的可能耳膜不保。在“迎宾锅庄”和“慈祥的母亲”的旋律中,有的只是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连绵不断的蓝天,藏族人的纯朴善良能让人重拾那份失落已久的童真。难怪老易留恋那里的景、那里的情、那里的酒和那里的歌。

接着是另一幅山村水墨画。“远去的村庄”是上海音乐家刘星为一记录片所创作的background music。悠远的笛声飘荡在空旷的山间,一派辽阔的山野风光。偶尔阵阵古琴的撩动,令听觉胀满。整首曲子以newage风格呈现,使古典乐的美得以现代的方式表达。试想在一个乡野的清晨,什么都不必做,什么都不去想,只是蹲在那片草地上吹吹微风,发发呆,也蛮不错的。(欣赏会上首度响起不约而同的掌声)

中年情怀
话说有一位天生弱视的区君祥老先生,平日在一间观音庙里以打斋为生,老易找他不是为了打斋而是为了录南音。此刻雨果的“客途秋恨”已把区老先生和一班民间艺人请上了舞台。“客途秋恨”乃一首清代的广东南音,配以传统的筝、椰胡等乐器伴奏,更是苍凉有味。自来南音之唱家为盲艺人,其演唱形式有沿门乞讨、有在城镇街头坐在小板凳上演唱乞求、亦有被重金邀请上门演唱,不一而足,歌词多以叙事为主。区老先生咬字特别,别具一格,情绪悲壮、真切。在其不知不觉地感染下,大可自嘲“为五斗米而折腰”也不为过。(全场肃静,几乎陷入了一片沉思......)

白牡丹与黑玫瑰
一袭黑色礼服的张杏月,是老易眼里的一匹“黑马”,却是发烧佬梦中娇滴滴的黑玫瑰。她的出场使刚才辛酸的一幕180度大转弯,若能为美女而折腰,想必是在场中年男性发烧友梦想的好事吧。(一阵热情的掌声......)第一首是新专辑“张杏月与三角琴”里的歌“你侬我侬”。用JBL喇叭播俄罗斯的三角琴伴奏,可谓好茶配好器,加上杏月的一流唱功,为老易的精心制作添上了画龙点睛之笔。随后是一首闽南歌“白牡丹”,以低沉的大提琴为主的弦乐开始了一个几乎催人泪下的故事。虽然我不懂闽南话,却也能体会杏月在歌声里所描述的惆怅。这是一段属于台湾人的往昔,音乐让不同的人有了相同的感触。

中场休息
此刻是发烧友们围攻舞台,近距离一睹名器的绝佳时机(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有人在舞台上斗蟋蟀)。

唯美境界
俗话说,好戏还在后头。下半场以定位清晰的“阳春白雪”开场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放马山歌”以及刘星、沈非现场合作的中阮二重奏“异想天开”激起场内层层涟漪。本人对接着的“惬意”(选自“心意”)情有独钟,原因是以newage形式表现的乐曲适合功力尚浅的人听。这样的风格是给外国人及门外汉最恰当的“民乐启蒙教育”。听过陈国平“心意”的人,都会感叹其音乐境界的唯美和简单。有别于张艺谋的电影,陈国平的创作是“平淡”的,或者说他只是为了那份作曲的冲动而作曲,一切回复到“纯粹”。印象较深刻的是其中伴着木吉他的口琴声,沉稳而暖和,让人不禁顿悟,原来一切都可以是简单的,“宁静”垂手可得。想象自己正驾着车,懒散地望着窗外悠闲的风景,这样的音乐是合适的心情衬托。

寂寞有情
在黄红英出场之前,老易特意安排了一首她的“山茶花”,让红英迷先热热耳,目的更在于现场演唱和CD录音的比较。此曲的伴奏乐器采用了中阮和钢琴,一中一洋,却达到了理想的配搭。再回头瞅瞅身边的大佬们,个个“闭目养神”似的,其实早已坠入红英的歌网里。

一片如雷的掌声后,红英身穿她的招牌红色闪亮登场。一上场红英就和大家分享了她的寂寞。“初次尝到寂寞”是她的成名曲,当时在即兴伴奏下录音,一气呵成,完全没有剪辑,可见其演唱实力之不俗。现在仍在客家民族艺术团工作的红英,唱到意犹未尽时,索性放弃了麦克,对着观众高唱“客家山歌”。在红英唱“青藏高原”时,整个场子好象已成了一座座连绵的山川,“呀啦索......”声此起彼伏,将欣赏会推向高潮。

漫漫长路
当我走出会场已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我却感到了一个“开始”,是雨果音乐给了我耳目一新的享受。零星的人群里,几个踩着滑板,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华族孩子正追逐嬉戏,也许他们很难明白黄皮肤、黑头发的真正意义,更无法理解还有一群父辈级的人物在为华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尽心尽力。

发展华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