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扬琴艺术节在北京
第8届世界扬琴大会

文·【瞿建青】



扬琴, 又名“洋琴”, 顾名思义它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 扬琴家族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分布广阔、品种繁多, 不仅在中国开枝散叶, 也遍及欧、亚、美、中东国家, 它既是各国传统文明的历史积淀, 也是深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活的机体, 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2005年14日 - 19日, 金秋的 北京, 来自欧、亚、美等17个国家及中国30个省市及港澳台近400 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学生们齐聚一堂迎来了盛大的第8届世界扬琴大会, 这是一次难得的东西方交流、 观摩与学习的机会。

世界扬琴大会自第一届于1991 年在匈牙利(Hungary)召开后, 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举行, 在欧洲已举办了7届。我作为世界扬琴协会理事,曾荣幸地代表新加坡参加了第4届(Belarus)、第5届(Moldova)、第7届(Switzerland)大会, 此届首次在亚洲由中国主办的盛会, 具非凡的意义。

14日晚, 精采的开幕式在北京 国家图书馆音乐厅隆重举行。

首先, 舞台上40多台扬琴, 由中央音乐学院学生演奏, 一曲气势磅 礴的《将军令》, 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著名扬琴教授桂习礼的高足演奏了他的名作《映山红》、《凤凰于飞》等, 黄河教授作曲并领奏的《拉萨行》把人们的思绪带入了辽阔的西藏旖旎风光。他的学生马慧把他的另一首佳作《黄梅随想》演绎得淋漓尽至。下半场由著名扬琴大师兼世界扬琴协会副主席项祖华带领他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 联同来自台湾的扬琴家陈思予演奏了《三六》、《风华京调》等。最后他的另两位高足著名扬琴家李玲玲、许学东在大乐队的协奏下演奏了《海峡音诗》、《林冲夜奔》。

中国扬琴这一已被中国化了的乐器在开幕式上充分展示了民族风韵与神采。 真可谓悠扬之琴声, 美妙之琴韵!

综观已有3000年发展历史的扬琴, 目前可分为三大体系: 欧洲扬琴体系、 西亚与南亚扬琴体系及中国扬琴体系。

欧洲扬琴体系, 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乌克兰、捷克、瑞士、德国、英国、白俄罗斯等, 也流传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扬琴在英语系国
家称为Dulcimer, 东欧称Cimbalom, 德语系国家称Hackbrett。 它们的构造、音色也不尽相同。其中, 大扬琴Cimbalom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在欧洲流行, 并受到作曲家的青睐。李斯特首先在“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 的管弦乐中采用了“音乐会大扬琴”; 科达伊写了著名的“哈利亚若” ;斯特拉文斯基不仅喜欢演奏扬琴, 他至少在三部作品中也都用了扬琴声部。Cimbalom备有踏板, 能很好地处理余音, 发音饱满刚劲, 音域宽广。西亚南亚扬琴体系以伊朗、印度为代表, 称为Santur, 是来自波斯语“百弦之意”,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 Santur为两排码的小扬琴, 琴码可根据不同调式移动, 音律独特, 主要表现于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文化的背景音乐中。

中国扬琴体系, 包括了中国、朝 鲜、蒙古、泰国、新加坡、日本等东南亚国家, 这些国家的扬琴显然都始 于中国而流传。约在400年前, 扬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西亚传入中国广东沿海一带, 后逐渐流传。

扬琴发音清脆, 琴韵悠扬。 中外扬琴在这次大会上有着精采的表现。

来自捷克的Skala Daniel, 乌克兰的Mykhaylo Zakhariya以及斯洛伐克的Juraj Helcmanovsky,这三位年轻的欧洲大扬琴演奏家具有扎实的功力, 音乐表现张弛自如, 演奏曲目既有古典的,也有非常现代的作品。

荷兰专场由Michel Mantz演奏欧洲大扬琴。 他的风格与众不同, 属典型的罗马尼亚与匈牙利风格Gypsy音乐的即兴演奏, 充满了激情与动力。 他那奔放的节奏感和幽默的倒弹法把观众情绪都逗乐了。

来自美国Mitzia Collins, Pul Beck, 英国的Sally Whytehead 用小扬琴演奏具有乡村风格的民间音乐, 音色清脆如来自田野的百灵, 活泼而优雅。

澳洲则由小扬琴、吉他、爱尔兰鼓、民间竖琴与手风琴重奏组合, 演绎多首动人的澳大利亚民间音乐和歌曲, 和谐的混声重唱与悠扬的小扬琴交织重叠, 犹如来自天籁般,音乐清醇动听, 颇有与世无争之超脱感。

瑞士音乐家Johannes Fuchs 带来了Appenaell地区的传统音乐。 他的音乐多属三拍子的圆舞曲, 似从瑞士的田野与山峦间飘忽而来。

这些音乐常在庆祝节日时演奏, 正如Johannes在舞台上所说: 他的音乐是要让人快乐! 另一位瑞士音乐家Barbara Schirmer演奏了多首由她自己创编的音乐。 值得一提的是, 她是世界首位用四个琴棒演奏扬琴的音乐家, 因此而获得瑞士文化部的奖励。

伊朗的组合由两台小琴与通巴鼓组成, 所演奏的木卡姆古典音乐调式独特, 反映了人们内心世界的细腻感情, 具有浓郁的阿拉伯神秘色彩。

匈牙利专场由世界扬琴协会主 席Victoria Herencsar 呈现, 她演奏的大扬琴具有震撼力, 以全面艺术修养, 及驾轻就熟的技巧征服了观众的心灵。无论古典还是现代, 她的演奏既典雅又不失韵味, 既有爆发力又控制细腻。她还为她的日本学生Hiroshi Saito 伴奏, 两架大扬琴相互衬托、渲染,演奏了Hiroshi 所编的日本民谣。Hiroshi 目前就读于匈牙利李斯特·绋朗兹音乐学院音乐系硕士班。

来自德国的Kroeker Anja身着民族服装演奏了Bavirian 音乐。

捷克的Helena Cervenkova 和德国的Katerina Zlatnkov 是两位年愈60岁的妇人, 她们也呈献了多首动听的古典乐, 如《十四行诗》第一篇等, 精神可嘉。

意想不到的是日本音乐人不仅 演奏欧洲大扬琴, 也演奏了中国的小扬琴, 体现出日本民族兼容并蓄的气派。

马来西亚的庄莉娜与华韵音乐 社共同呈现了多首马来风格的乐曲, 表现独特。

中国的大江南北各大院校如上 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 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厦门音乐学 院等也都相继登台, 还有桂习礼教授和黄河教授的作品专场, 可谓盛况空前。作品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地方到电声音乐,力求展现各自的地方特色。有广东音乐《昭君 怨》到《海燕》, 技术型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到外国改编曲《卡门》, 从《到唐招提寺去》到《声声慢》, 从《圆》到《圈》……展示了扬琴艺术历经几百年来创作发展的风貌, 也涌现出了一批新人。

17日新加坡专场由我和10岁 的庄诗敏小朋友呈现。在音乐会前, 我与出席大会的扬琴教师黄喜西先 生一起, 简短地介绍了我国的音乐界 状况。诗敏首先演奏了《将军令》 与《流水欢歌》, 看她既可爱又老练的样子, 假以时日一定能成为出色的演奏家。接着, 我演奏了我的《保留》曲目,十二音体系小品两首《韵、趣》、《潮乡行》, 和新作品《船歌与联想》。

感谢潘耀田先生为我特意写了《船歌与联想》这首独具匠心的新作品, 圆了我的心愿! 乐曲是以马来民谣《舢板向前划》旋律动机为基础, 并以自由回旋曲式展开, 亦以多调性五声音阶和声为主来铺陈设色, 运用非常规节奏, 曲风活泼轻盈而富有色彩变化。

演出结束后, 中外音乐家纷纷上台祝贺, 特别表达了对于《船歌与联想》的瞻赏, 如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刘寒力认为作品“自成一格”。波兰作曲家Stankiewicz Jerzy 先生赞扬作品道: “不同凡响”等等。许多同仁还纷纷向我要乐谱呢。

演奏离不开创作, 创作是乐器生命的源泉, 音乐的使命感需要一代接着一代的音乐家共同努力,挖掘与 开拓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 这不仅限于扬琴作品, 而是整个音乐界的共同目标!

18日晚迎来了闭幕式, 展现在 舞台上是各种形状的扬琴, 来自世界 各国的艺术家轮流上台演奏炫技, 现 场洋溢着热闹的气氛。

欧洲扬琴、西南亚扬琴、中国扬琴精采的演奏迎得了阵阵掌声。 我与荷兰演奏家Michael以欧洲大扬琴与中国扬琴同台合奏《新加坡旋律与Gypsy音乐的即兴演奏》。 当优美的《新加坡啦》、《拉莎沙央》和Michael热情随性的音乐相遇时, 擦出了绚丽的火花, 间中还两度响起了掌声!

最后的压轴曲是所有的扬琴手在世界扬琴协会主席Victoria女士和副主席项祖华先生的领奏下, 共同演奏了《步步高》, 象征了世界扬琴事业的蒸蒸日上, 这也是扬琴界的共同心愿!

短短的五天是音乐的交流, 亦是心灵的交流, 乐由心生!

希望下一届的世界扬琴大会会爆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注:笔者是新加坡华乐团首席扬琴、新加坡华乐协会理事、世界扬琴协会理事。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