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台下

文·【司者】


您是否曾经被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优美而又悲切的旋律所深深的打动过?又或且曾经被激昂且又振奋人心的歌声而感动得热泪盈眶。

或许,您是一个整天都忙忙碌碌的人,没有时间上音乐厅观赏现场演奏,但是通过家里现今的音响系统,闭门聆听著名乐团的录音,亦不失为一件赏心乐事。

谈到音乐会,自然免不了要谈演奏(唱)家,而音乐会里更少不了听众这一席。

音乐会的成功与否,对于台上和台下的人来说,在评论上有时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异。

只求好听

基本上,音乐会的听众可以概括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普通听众,这是指一般没有受过正规音乐训练者,譬如:工人、学生、办公室职员、业余音乐爱好者等等,这批听众都是音乐会的常客。通常他们比较喜欢较为轻松的乐曲,如:舞曲、歌剧选曲、电影音乐或较常听到的古典乐曲,只要音乐能给他们带来欢愉的心情,能够开开心心的“唱”着回家,就已经受用不尽。如果某些乐曲在结束,乐团以最强劲的力道,奏出一个完整的终止式和弦,则他们都会以如雷般的掌声来回报。至于乐曲的风格如何,有没有深度,都已不重要了,只要“好听”,那就行了。

另一类型的听众是对于音乐有深入研究的学者、音乐评论家、理论家及音乐历史学家等等,这是最难侍候的听众。有者更会对某个作曲家,某首乐曲作深入的研究。首先他们会研究这是什么年代的作品?作曲家的身世如何?作曲的背景是什么?动机是什么?属于哪一乐派等等,研究入微的程度,甚至比指挥或者演奏者还来得“内行”。

忠于原著

同样的一场音乐会,对于第一类听众也许已经感到满足而乐不可支;可是对第二类听众却可能是不屑一“听”!甚至是糟透了,并且还发誓以后再也不来了。这类听众希望听到演奏莫扎特或贝多芬的作品时,会令他们感觉到有如置身于维也纳或莱比锡音乐厅,甚至还要嗅到十九世纪的气味;当演奏柴可夫斯基时,又要有如处身于圣比得堡般,也就是说,音乐的乐风必须正确。世纪上,演奏员及指挥都会尽可能忠于原著,以满足作曲家及听众的要求,这也是乐团的责任!

更有甚者,演奏会如果达不到评论家的要求,他们将会在报章上发表评论,把一位大有潜质的演奏者评得体无完肤(可能因此令他断送前途),对指挥及乐团更加以无情的轰炸,使之永世不得超生!

反过来说,一场平平无奇的音乐会,评论家也可以用生花妙笔,把指挥或演奏者捧上天去,天花乱坠的大赞一番。

献给听众

只要你曾经在舞台上有过演奏的经验(或作任何形式的演出),自当体会过上台时那一份即紧张又刺激的心情,为了要使演出达致理想,终日苦练,作出了无可补偿的牺牲,甚至还赔上了青春与爱情!为的是将舞台上的那一刹那化作永恒,把一切都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听众。

现场演奏,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出错,只要不是太明显,有时听众也难以觉察。问题是在于演奏者对自己的要求,务必每场演出达到百分之一百的准确,方才感到满意!有些侍候虽然对自己的演奏并不满意,可是听众却报以热烈鼓掌,久久不息,势必再奏一曲“安哥”不可,能够得到听众真诚的爱戴与赏识,对于演奏者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诠译音乐

另一位在台上主持大局,控制着整个乐团的人,就是指挥。一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整场演奏会的成败。他的责任就是如何把一支乐团及独奏者(或演唱者)团结起来,共同诠译音乐。

他只要能把音乐的速度、强弱、感情、转接、休止等,都一一“指”示清楚,配合着演奏员的情绪,精湛的技术,则音乐自然流畅、完美。

除此之外,他还控制着听众,令台上与台下的人随着音乐的流动而改变情绪。

一场音乐会的成功与否,对指挥来说,就是乐团有没有遵照他的“指”意去演奏,演奏出来是不是他所要求的格式。每一位演奏者对于每一首乐曲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如何使他们统一起来,靠的是指挥的技巧及对乐曲的处理,这一切都在那神奇的一“挥”里表露出来。

小结

做为一名听众,如果能对台上的人有所理解,并且对音乐会给予忠实的评论,是好说好,是坏亦加以鼓励,那么,所有参加演出的人都会对他感谢不尽,因为台上的人永远都想将最好的呈献给听众!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