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似一杯凉茶入心田

文·【孙凰】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随着时代步伐的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都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或许是受了“一夜暴富”和“一举成名”等名人效应的影响吧,这种变化使得人们——尤其是一些年青人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追求物质利益。正是在这种浮躁心理的驱使下,一些人的精神生活变得越来越空虚和萎靡。正当我为此感慨万千而又无可奈何之时,潘耀田先生的新书《蓦然回首》映入了我的眼帘。当我一口气读罢全书,它那朴实无华的笔墨和意味深长的言语就像一股清风,吹散了我的困惑,慰藉了我的心灵!

毕业于澳洲昆士兰音乐学院的潘耀田先生是新加坡著名资深作曲家。《蓦然回首》是他于近日(2005年9月)刚出版的一本杂文集。书中“回首”的并非是潘先生的心路历程,而是收录了他近十年来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散文和部分尚未发表的随笔,共百余篇。全书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评论杂文。此单元主要是潘先生对音乐、文化等方面的评论文章。作者使用的语言丰富多样,通俗易懂。所提出的许多观点也都有凭有据,很有说服力。

例如,作者在首篇《谈谈乐团的选曲与排练》一文中提到:“乐团必须对作曲者和观众负责,……业余乐团也许有许多条件方面的欠缺,但他们不厌其烦……凭着一股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他们一般都比专业乐团更努力和更不计付出。……(其)精益求精以及谦虚好学的精神却是很多专业乐团所没有的,而这些似乎才是真正的专业精神。”又如《创意如点睛》一文中写到的:“虽然论功行赏在现代社会里似乎理所当然,但汲汲于名利,斤斤计较,不是艺术家的本色。……并不是说艺术家就不讲钱(或酬劳),但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对艺术高度的追求。……从事艺术工作者,从学习阶段开始,便应有‘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气概。”这些观点可谓一语中的,直率而又有针对性。

此书的第二部分是《早报专栏》,收录了发表于《联合早报》的某些专栏的随笔。这些文章短小精悍,虽然某些标题看似并不直接和音乐有关,但也许是作者有着所谓的“职业病”的缘故吧,其最终的主旨好像总会“万变不离其宗”地回到艺术中来,仿佛是在创作一首“回旋曲”。例如,作者在《含蓄》一文中写道:“含蓄其实也和情趣有关。……好的艺术作品总有耐人寻味以及有留存想象力空间的特点。

”在《环境》一文中又写道:“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环境往往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毕竟,文化必须扎根于内心深处,……真正有内涵和深度的文化从来都不可能现炒现卖的。”可见作者善于捕捉灵感,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思考,把它们和文化、艺术以及教育、社会、人文等方面加以联系,从而有感而发,用文字表达出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文风富于变化,时而尖锐犀利,时而又幽默风趣。如在这一单元的《流行歌曲》一文中,作者说“除了少数例外,绝大部分的流行歌曲是注定短命的。……它们一般缺乏完整性与方向,……但最致命的因素是创意不足——一味以市场、潮流为最大诉求。”多么直言不讳!而在《联想》一文中更是“骂”得过瘾:“突然想起刚看过的时事节目:人类的疯牛症。人病因牛病而起,牛病则和环境和饲料有关。……现在的年轻人,已渐渐失去了许多传统的美德和精神了,其中原因是否和牛的病因有类似之处呢?”作者用这种讽刺性的比喻来警示人们反省自身。

第三部分为《妙乐共赏》。该单元收录的是潘先生于90年代发表在《视听艺术》等杂志上的乐评。作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音乐大师的文字作品或唱片加以评论,内容覆盖面甚广。

纵览全书,潘先生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乏味的理论说教。有的只是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用真情实感向读者款款道来。且不论其文笔文风如何,也不谈其论点有多少学术性,单就潘先生作为一名作曲家而言,虽然写作并非是其主业,但他却能够在这纷繁嘈杂的都市环境中静下心来,远离尘嚣,超凡脱俗,去思考音乐、品味人生,而未被那浮躁庸俗的欲念所侵蚀!古往今来,被美其名为“音乐人”、“演奏家”的人不计其数、举不胜举,然而在这些人中,又有多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音乐素养,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人呢?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家”,而肚子里却空空如也,岂非可笑?所以,无论你认为潘先生的这本“感悟集”(我个人称其为“感悟集”)是“孤芳自赏”也好,还是“自命清高”也罢,至少他的这种“感悟”反映了一种精神,一种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精神!也许这正是这本《蓦然回首》的价值所在吧!

读潘耀田先生的书,仿佛是在饮茶,需要细细地品、慢慢地尝,方能体味出茶中的甘甜和清香。虽然这茶既没有“龙井”那么浓郁,也没有“铁观音”那么名贵,然而它却是一杯上好的凉茶,让人品后顿觉神清气爽,活力倍增。朋友,假如你是一位艺术爱好者,正顶着骄阳在艺术的山路上奋力攀登,那么,不妨停下来休息片刻,品尝一下这杯名曰《蓦然回首》的“凉茶”吧,他定能助你一臂之力!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