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巨人

文 · 富文

一首乐曲改编或移植后成功的例子不多,《渔舟唱晚》和《瑶族舞曲》可以说是少有的成功例子。

《渔舟唱晚》原是华乐曲,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后也非常动听。小提琴动用了双音、人工泛音等技巧,使得乐曲更有变化和趣味。

《瑶族舞曲》则是一首由刘铁山和茅沅创作的管弦乐曲,由彭修文改编给现代大型华乐队演奏。这首乐曲基本上旋律优美动听,有抒情,也有欢腾的片段,很容易讨听众的欢心。在彭修文的配器之下,我觉得乐曲改编后比原曲更为动人。我想主要是彭大师对华族乐器的性能和个性了如指掌,让个性十分强烈的华乐器为乐曲增添了不少绚丽的色彩。

由彭修文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的《瑶族舞曲》更如虎添翼。彭大师指挥的风格变化多端,对比强烈,对整个乐曲的结构布局井井有条。在他的指挥下,中广乐团的演奏充满了朝气,虎虎生风,有很强烈的动感。

我有彭修文指挥中广演奏《瑶族舞曲》的三个录音。一个是EMI在1980年出版的《将军令》CD,第二个是在1992年由雨果出版同样题为《将军令》的CD,第三个是在1994年由BMG出版的《舞台巨人》彭修文作品集的CD。

从三个跨越十四年的录音,可以听得出彭修文独特的风格和乐曲处理手法的一贯性。三个录音细节上有一点小分别。就以《瑶族舞曲》来讲,基本上92年和94年的录音在优美的片断彭大师用了比较慢一点的速度。此外,这两个录音的乐队反应的灵敏度比80年的录音稍为逊色。但乐队的音场和各声部的定位都会比80年的版本来得好。尤其是雨果的录音,在乐曲爆棚的大场面,各个乐器的定位依然听得一清二楚。我再比较三个录音的《彩云追月》,以及80年和94年录音的《将军令》,结论还是相同的。

录音的效果姑且不谈,以乐队的演奏来讲,80年的录音有几个令我回味的细节。首先是高胡的音色在这个录音里最为甜美,我相信是因为当时高胡还是夹在演奏者两腿之间发音的关系。到了后期,高胡从演奏者两腿间被解放出来,和二胡一样地演奏。虽然演奏起来轻松得多,但总觉得少了一股韵味。80年的录音里,中广的弹拨乐反应非常灵敏,在0′52″的突弱和1′21″的渐强,后期的两个录音都没有做到那么明显。尤其是0′52″那句尾端的突弱,可以令人感觉到乐队和指挥那非常紧密地的默契。我也非常回味2′16″中笙的一个轻轻的突强音,92和94年的录音中笙都只是轻轻的直接进入长音,没有那个有点趣味的突强音。

不管是哪一年的录音,彭大师和中广的演奏就是品质的保证,每次听了都会有满足的感觉,至今依然!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