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风
记“潘耀田作品欣赏会”


文·【韵松】



金秋十月,中国北京不单是葱翠峥嵘了,微微的秋风,带来了树叶的金黄,更使得这座文化古都具有古色苍龙之慨。

十月十二日晚,我来到北京音乐厅,这里脱离了尘世的喧嚣,这里是传播高雅艺术的最高殿堂,这里将要举行"新加坡潘耀田作品音乐会"。舞台两侧摆满了北京文化界敬献的花篮,北京音乐台台长、录音专家邵军亲自出马为音乐会做现场录音,动用了世界顶级的录音器材。

潘耀田是新加坡人熟悉的作曲家。他在学生时代就对音乐情有独衷,无论是对华乐、西乐,还是作曲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十年代初期,潘君师从新加坡著名作曲家、国家文化奖得主梁容平先生,期间所作歌曲屡次获奖。八十年代初,获得新加坡交响乐团奖学金前往澳洲昆士兰音乐学院深造,主修作曲与长笛演奏。四年的留学生涯中,三度荣获该院的"全年最佳作曲奖"。一九八四年在亚洲作曲家大会上发表了作品《秋》,并获得该会所颁"入野义郎纪念奖"。

十几年的学习与实践(不仅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写作,而且尝试创作不同乐器的组合形式,并常常亲自参加乐队演奏和指挥)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八十年代中期,他才思泉涌,在创作交响乐、华乐以及室内乐的同时,涉足于影视舞台话剧音乐的创作领域,作品多达二十余部。不仅在本国发表和演奏,也曾在中国、日本、英国、澳洲、纽西兰、法国、意大利、马来西亚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发表和广播。俄罗斯爱乐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新加坡华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台湾省交响乐团、台湾高雄实验国乐团、香港中乐团及著名的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先后演奏和录音他的作品。

1996年潘君荣获新加坡文化界最高荣誉之一的国家文化奖。"潘耀田是位值得新加坡人骄傲的作曲家"(梁荣平先生语)。"由于耀田的光辉,新加坡这音乐文化的弹丸小岛,一下子由暗处向世人显出眉目来,我们能不赞美吗?(陈瑞献,新加坡多元艺术家、国家文化奖得主)"。"他的音乐语言是自然传承着华人传统文化,渗透着新加坡这个国际都市人文特色的,极具潘耀田个性的音乐表达方式(阎惠昌,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这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赞美。

音乐会由大合奏《序曲》开场,这是1985年为新加坡人民协会成立二十五周年庆祝文娱晚会的演出而作。旋律深情质朴,情绪激动热烈。潘君的作品题材广泛,第二首大合奏《儿时的三月天》就是一首具有田园色彩并富有即兴意味的作品。"小时侯,常常听到黄友棣先生所作的歌曲《杜鹃花》,如今,每次重温都会勾起无限回忆,曲名里''三月天'即取自歌词的第一句'淡淡的三月天",潘君如是说。在我听来,这首音乐犹如一幅儿童画。

"淡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开在山坡上,杜鹃花开在小溪旁,多美丽呀!象村庄的小姑娘"。色彩、线条不拘一格,似信手拈来,天真无邪。弹拨乐合奏《谜》,发挥了这个群体极富个性的"点"的优势,一反创作常态,不先呈示主题,而是由变奏开始,几经琵琶、三弦、扬琴等"珠落玉盘"地交替变奏,最后揭出主题"谜底"--云南民歌《祝英台》,音乐轻松活泼。

《寓言音诗四首》是一首二胡及打击乐双协奏曲,创作灵感来自新加坡多元艺术家陈献瑞先生的四首寓言诗:秧意、惜色、音戒和痴拜。通过二胡与打击乐间的对奏、竞奏,以及它们与乐队的对话,运用乐队的丰富语言及和声音响色彩,演绎了平和宁静、激越壮阔的音诗。这部作品开拓了华乐新的演出形式。

《寓言音诗四首》是一首二胡及打击乐双协奏曲,创作灵感来自新加坡多元艺术家陈献瑞先生的四首寓言诗:秧意、惜色、音戒和痴拜。通过二胡与打击乐间的对奏、竞奏,以及它们与乐队的对话,运用乐队的丰富语言及和声音响色彩,演绎了平和宁静、激越壮阔的音诗。这部作品开拓了华乐新的演出形式,尤其是对打击乐演奏者的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无疑,也拓宽了打击乐的演奏领域。这部作品把上半场的音乐会引向高潮。接下来是扬琴协奏曲《帝女花狂想曲》,音乐根据粤剧曲牌《帝女花》的主题发展而来。潘君不但善于利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发展、变奏,而且善于挖掘民间神话传说作为创作的源泉。音乐会的大轴戏--舞剧音乐《女娲》,就取自于中国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的故事。全曲通过音乐上的各种色彩、力度的对比,错落复杂的节奏变化,呈现出一幅幅原始天地的画卷。应该指出的是十面锣的突出运用更是独具匠心。我想,出色的作曲家应该通过他的写作手段把乐队每个声部、每件乐器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并有所开拓,把乐队整体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潘君做到了。二胡与打击乐双协奏、弹拨乐《谜》、舞剧音乐《女娲》,就是很好的证明。

乐队演奏是中国电影乐团民族乐团,它成立与1949年,是中国大型华乐优秀团体之一。加盟演奏的二胡演奏家赵剑华、打击乐演奏家王以东、扬琴演奏家瞿建青的出色表演更使音乐会锦上添花。

音乐会上另一位耀眼人物,则是执棒的人--指挥谭泽江。谭君从事音乐工作三十余年,同样是新加坡艺术界的显赫人物。他于七十年代起指挥新加坡华中初级学院华乐团,带领乐团参与全国青年音乐与舞蹈比赛,荣获华乐组特优演奏奖。他组织的"华初校友华乐团",每年定期举办《华初的旋律》音乐会。九十年代组织"新乐华乐团"并出任指挥,举办了一系列《新乐鸣》音乐会。一九八八年在新加坡艺术节中,由本地最出色的艺术家共同创作的舞剧《女娲》献演,特邀谭君指挥。他还是香港国际性杂志《音响技术》的特约编辑。一九九二年亲自出马创办并主编东南亚第一本华文视听杂志--《视听艺术》。联合早报、广播电台都有他的音乐与音响栏目。广博的艺术视野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丰富的指挥经验,使得今晚的音乐会倍增光辉。虽然只有几天的排练时间,但谭君给乐队队员的印象是,幽默可亲,对音乐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善于从整体去把握作品。因而,在他的指挥棒下,音响时而浩瀚宏伟,时而娓娓低语,作品内涵得以充分诠释,演奏者、欣赏者与音乐融为一体。

观众的掌声把我从《女娲》的音乐意境中唤醒,望着台上的潘耀田、潭泽江——这两位新加坡乐坛的执牛耳者,我的手也不由得汇入那有节奏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去了。音乐会圆满成功,而其意义,好象远远超过了音乐会本身。

这天,刚好是中国的农历九月十五,圆圆的月亮高挂在天空。深秋的北京,已颇有凉意,可我走在街上却全然不觉。原来,赤道风的暖流还在我心中荡漾。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