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随笔


文·【罗宾唐】

白发未除豪气在

自从Sergiu Celibidache于1979年担任首席指挥以来,慕尼黑爱乐管弦乐团便成为世界一流乐团之一。Celibidache与MPO演绎的《布鲁克纳交响曲》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在Celibidache严格不妥协的训练之下,乐团每一位成员都倍受鞭策和激励,演奏大型的经典作品都要经过悉心的钻研,务必使每一作品的精神都能得以贯通透彻,内容都能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是Celibidache与MPO的作风。

这位来自罗马尼亚的大师,年青时就才华横溢,被发现于战后的柏林,这位难得的俊材不久即被委聘为柏林爱乐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当时的他备受各界瞩目,被认为是一位来自幻境,浑身充满魔力,具有催促力量的神奇人物;他高大而匀称的体格,闪烁的眼神,富有表现力的身体语言令他出尽风头,站在指挥台上的他恍如巴格尼尼再世。

当年的神奇人物而今已经是一位满头银发,仍充满活力的长者。他创造出来的音乐是那么深沉、冷静而富有凝聚力,有时恰似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触觉;忽而又是一位多情善感的诗人,渲泻着无穷无尽的情感;同时他又是一位魔术师,千变万化,没有任何事能难倒他。当他张开双臂就能拥抱整个乐队,让乐师们溶为一体。

看着他蹒跚地步出舞台,好辛苦地坐上指挥台的椅上,你好难想象,布鲁克纳那庞大且艰深的交响曲会被如何演绎?

这就是Celibidache,一位八十高龄的老翁,指挥这么巨大且艰深的作品,能有如此慑人的效果,真是不可思议!可见,在他漫长的音乐生涯中,在他的身体内自始至终都充满了音乐旺盛的生命力。Celibidache能用简练的手势动作,达到最完美的效果,其功力之深厚,当世鲜见。

在Celibidache的指挥下,MPO的声音是平滑而多重色彩的,特殊的温暖中略带暗淡的所谓“德国音色”。无论是最高昂的强奏,还最安静的弱奏,声音都不会混浊或变质,总能保持着丰满充实的音色。在布鲁克纳的交响曲时,乐团与指挥共同展示了他们独有的风格:雄伟壮阔中显露了作品的结构,纯洁自然中摒除了一切灰尘杂念。就这样,音乐宛如流水般自内心深处悠悠而来,庄严而朴素。这就是Celibidache的特色,演绎的作品正如其人,纯朴、自然而富有魅力。

第六交响曲拍摄于1991年11月的慕尼黑音乐厅(Sony Classical SLV 48348),第八交响曲则摄于1990年10月的日本东京Suntory Hall (Sony Classical S2LV 48317),两首都是现场录影。各位乐迷千万不可错过这两张佳品,当你们看完影碟之后,一定会爱上Bruckner!

举世无双的组合

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创立至今已有一百一十二年的历史,在过去辉煌的历史中,历任指挥都是名重一时也是流芳后世的伟大指挥家。包括Artur Nikisch, Hans von Bulow, Whlhelm Furtwangler, Herbert von Karajan,以至今天的Claudio Abbado。BPO的实力如何大家有目共睹,不愧为全球最佳乐团之一。乐团的所有团员都经过严格挑选,每位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音乐家。更令人惊叹的是,乐团团员自己组织的室内乐组合,从二重奏至八重奏、小组合奏及个别声部的组合等等,都有惊人的表现,怎不令人叹服呢?

听过四把大提琴的合奏,也听过六把大提琴的演出,八把呢?罕见!至于十二把大提琴呢?可说是举世无双了吧?

柏林管弦乐团十二把大提琴家乐队在香港举行的一场音乐会,门票一早就售光,向隅者甚众,我又怎能错失如此难得的音乐会?当宣传一出,我就飞扑票房抢购,来个捷足先登以免抱恨终身。

BPO的十二位大提琴家小组,成立至今已踏入第二十一个年头,每位乐手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提琴家,无论是独奏或重奏都胜任愉快。当然,他们的首要职责是BPO的音乐演奏。随着时光的流逝,十二位大提琴家小组的成员也有些变化,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听说其中有六位“老臣”在BPO的岁月已超过了二十五年!据笔者所知,其中的一位首席大提琴家Ottomar Borwitzky在BPO的演奏生涯最少已有三十五年了。

十二把大提琴家的组合能够保留至今,多么难得可贵!这群音乐家们长年坚持不懈,凭着精湛的技艺,不仅自己创作了不少独特的曲目,而且许多作曲家也志愿、应诺为他们创作新曲,特别是为十二把大提琴而写的乐曲。这些作曲家有Boris Blacher, Helmut Eder, Noam Sheriff, Iannis Xenakis 和Marcel Rubin等等。其中希腊作曲家津那基斯(I. Xenakis)为他们所作的一首“峰回路转”(Retours-Windungen)成为他们演奏的经典曲目。

至于当初,这个“十二把大提琴小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立的呢?

说来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

“导火线”是Julius Klengel (1859-1933)的一首“圣歌”(Hymnus),这首供十二把大提琴演奏的乐曲是由萨尔兹堡的一位著名编辑发掘出来的。

格伦克(J. Klengel)是一位著名的大提琴家,也同时从事创作和教育工作,除了为后世留下极重要的音乐教育文献外,还写了这首“圣歌”,据说当时由他与十一位学生合奏,为其好友Artur Nikisch(当时柏林管弦乐团的指挥)庆祝六十寿辰。此曲第二次演出是在1922年,也是为Nikisch而演,然而这次却是Nikisch的丧礼。此后就淹没在文库档案之中,直到五十年代才又被发掘出来。柏林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手应邀录奏此曲作电台广播,也因此引起了团中大提琴手们的兴趣,着手去搜罗其他作品供音乐会演奏用。第一批找到的乐曲包括了十七世纪作曲家David Funck的作品Suite in D,这是一群古大提琴手曾拉奏过的乐曲。这首乐曲经常在“十二人组”的演出中出现。

这次十二位大提琴家来港演出,选奏的曲目除了上面所提过的“圣歌”(Hymnus in D op. 57),Suite in D外,还有改编自Bach的“赋格的艺术”(BMV 1080),Haydn的“D 大调赋格曲”,二十世纪的作品则有巴西作曲家Villa-Lobos的具有巴赫风格的巴西组曲第一首以及披头四乐队(The Beatles)的几首热门流行曲,如:Yellow Submarine, Let it be, Help, Yesterday, Michelle和Norwegian Wood。对了,节目当然也少不了津拿基斯的那首“峰回路转”,那是当晚所有节目中最精彩绝伦、最引人回味、最棒的近代前卫音乐。他们演绎Bach的作品,令人不容置疑,前卫曲子、流行乐曲也奏得同样精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以上的曲目我都有唱片,可是任你听多少次录音都无法与现场音乐会相提并论。那无以伦比的音色、娴熟的技艺……呀!真实得令人无比满足!这是1994年以来最令我开心、惬意的音乐会,过瘾!

希望这支由十二位大提琴家所组合的乐队能到新加坡演出,与新加坡的朋友们共享美好的音乐。(Teldec-Telefunken曾为The Twelve Cellists of the BPO录制CD,有心者可自行去搜购。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