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诺贝尔奖音乐会
文 · 罗宾唐

2009年12月8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了诺贝尔奖音乐会;由泰米尔卡诺夫(Yuri Temirkanov)指挥皇家斯德哥尔摩爱乐管弦乐团(Royal Stockholm Philharmonic Orchestra),阿格丽希(Martha Argerich)演奏钢琴。这是一个极为新颖且引人瞩目的顶级组合,演奏也极为脱俗,讨人欢心。整场音乐会的曲目顺序为瑞典国歌、萧士塔科维奇的“节庆序曲”、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萧邦的“C大调马祖卡舞曲”、op.24 No.2、普罗科菲夫的“罗密欧与茱丽叶组曲”第一及第二号选曲。

皇家斯德哥尔摩爱乐(以下简称RSPO)对亚洲乐迷来说也许比较陌生,只因这个乐团的录音较少进入我们的市场。RSPO创始于1902年,起初名为Stockholm Concert Society,演出活动不定时。1926年进驻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后才开始有组织地演出。1937年起透过当地广播电台作固定而频繁的广播演出,乐团的声名才在欧洲逐渐远播。二次大战后的1957年,该团改名为“斯德歌尔摩爱乐管弦乐团”。1992年瑞典皇室赐予该团“皇家”之名,更奠定了乐团的国际地位。RSPO多年来受过不少指挥大师的熏陶,包括V.Talich、H.Schmidt-Isserstedt、A.Dorati、G.Rozhdestvensky、P.Berglund、A.Davis、P.Jarvi等,现在由Sakari Oramo接手领军乐团。如今的RSPO在国内、北欧乃至国际上都属首屈一指的管弦乐团。

每一年,诺贝尔媒体(Nobel Media)都会举办一场古典音乐会,祝贺当年的诺贝尔得奖者。音乐会在以新古典风格为概念而建造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而RSPO则是诺贝尔奖音乐会的“御用”管弦乐团。

2009年,诺贝尔媒体公司邀请著名钢琴家阿格丽希演奏拉威尔(Ravel)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这正是阿格丽希得心应手的一首乐曲,而当年的“野猫”如今也已成为一位花白长发披肩、年近古稀的老妇。阿格丽希以脾气怪僻,经常取消音乐会而闻名。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阿格丽希的演出和录音次数锐减,音乐会更少!

拉威尔的协奏曲采用正统的快-慢-快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写成,在平凡的形式中,拉威尔进行了独特的尝试,如:鲜明华丽的音响、从西班牙与东方趣味衍生而来的异国情调,以及大胆使用爵士乐色彩的效果等,这都是晚年的拉威尔所独具的音乐特色。协奏曲第一乐章丰富的素材与巧妙活用多彩乐念所产生的明快效果,阿格丽希的表现令人咋舌;第二乐章缓慢而优美的抒情主题由阿格丽希十指流泻而出,纤细又华丽的音乐交错酝酿出无比优雅的色彩与高雅的诗情;第三乐章是独创的终曲,乐曲简短充满活力,灵活且富弹跳力的触指展现出华丽的演奏效果,与管弦乐团各种乐器的独特演奏巧妙结合,将华丽的气氛推向璀璨的高潮。此外,由俄罗斯指挥家泰米尔卡诺夫率领的RSPO充满朝气与活力,展现了世界级顶尖管弦乐团的一流技巧与素质,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观看这首协奏曲的影碟与听CD的不同是,你将会领略到许多平常所忽略的细节及得到更多视觉与听觉的享受。

芭蕾舞音乐“罗密欧与茱丽叶”是普罗科菲夫旅居国外多年,回归俄罗斯后一心一意想完成的作品。这部作品除了是他引以为傲的巨著外,更代表了他音乐创作的高峰。作曲家为了这部芭蕾音乐呕心沥血多年,却因一些“不寻常的因素”和作曲家的音乐风格等种种莫须有的理由而使作品无法付之演出。不轻言放弃的普罗科菲夫于是对作品进行了修改,包括将其中的部分音乐改编成两套交响组曲。1936年11月在莫斯科上演了第一套组曲,而第二套组曲则于1938年4月在列宁格勒举行首演并深获好评。至于芭蕾舞也在同年10月首演,可惜地点却在捷克的Brno歌剧院;苏联的初演则迟至1940年1月才在Kirov剧院举行,接着春天又在莫斯科上演并获得空前的成功!如今这部巨作已被公认为现代芭蕾舞剧的杰作,不但在世界各地演出,其音乐也经常被演奏及录音。

关于“罗密欧与茱丽叶”的传说,在意大利和英国某些作家的作品中常见,但是这个题材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英国天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笔下,才体现出真正的艺术价值。莎翁的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为了人性及崇高的道德理想,他有力地揭露了中世纪社会的守旧、封建制度对人们感情的无情压制。普罗科菲夫的“罗密欧与茱丽叶”亦深受人们喜爱,它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成为最经得起时间考验、最具有艺术价值、最能反映莎士比亚原著的悲剧性本质的作品。
泰米尔卡诺夫,除了位居圣彼得堡爱乐终身指挥职位之外,还身兼国外多个艺术团体的领军要职。为现今俄罗斯音乐重头人物并活跃于西方各大管弦乐团的两位红人之一(另一位为V.Gergiev)。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桀骜不驯的指挥大师,以其独特的精神及辉煌的业绩,在国际乐坛建立了权威的地位!俄罗斯指挥艺术自伟大的前辈人物穆拉文斯基于1988年逝世以后,终于在泰米尔卡诺夫身上又找到了新的亮点。他是一位充满激情而又内敛的音乐家,更是一位掌握了音乐灵魂的指挥家,举手投足之间浑身都散发出艺术感染力和非凡的控制力,能够通过与乐队之间精确巧妙的配合体现作品的内涵,感动观众。

RSPO在泰米尔卡诺夫的手下,萧士塔科维奇与普罗科菲夫的音乐不仅音色丰富且具有深刻的见解。在热闹非凡的《A大调节庆序曲》里,管弦乐器在活泼的氛围中勾勒出变化万千的音色;而在《罗密欧与茱丽叶》两首组曲里,则充满了优雅的艺术性及高度的戏剧性 。

《诺贝尔奖音乐会》同时推出DVD与Blu-ray,音画俱佳,任君选择!随着3D时代的来临,我期待音乐会的Blu-ray 3D影碟早日面市。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