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伟大演绎

文·罗宾唐


这期要为大家介绍一张单盒双碟的超值DVD音乐影碟,收录了ABBADO 指挥柏林爱乐所演奏的贝多芬两大交响巨著第三《英雄》与第九《合唱》的音乐会录影。《合唱》交响曲录制于2000年5月,地点就在其大本营——柏林爱乐音乐厅;《英雄》交响曲则录制于2001 年的2月,地点为罗马圣达西西里亚音乐学院音乐厅。

过去我曾经为文介绍过柏林爱乐一年一度的“欧洲古城之旅”系列音乐会,自1991年开始的首届音乐会选址在文化古都布拉格,其后每年的“欧洲音乐会”足迹遍及法国、俄罗斯、瑞典、英国、意大利、波兰等国家。十年后,2000年五月第十届“欧洲音乐会”则在自己的老家柏林举行,由音乐总监ABBADO亲自执棒指挥气势宏伟的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

2000年夏天,一场大病几乎要了ABBADO的命,经过悉心的治疗与休养,两个多月以后ABBADO又坚强地站在指挥台上。也许是音乐的力量令到大师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体力,但在台上的他始终难掩病容

2001年2月,ABBADO应罗马之邀,率领柏林爱乐赴圣达西西里音乐院演出贝多芬其余八首交响曲,完成了整套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与录影的计划。

四十多年的指挥生涯,ABBADO曾多次指挥和录制贝多芬的交响曲,这一次他又率领柏林爱乐为我们呈献了一套新的传世精典。“临别秋波”这句成语用在这里也许不大恰当,但这毕竟是ABBADO在辞去柏林爱乐的总监职位之前的一项重要制作,而乐评家也将它誉为近十年来最伟大的贝多芬交响曲的诠释。

真实地阐释作曲家的音乐意图乃ABBADO一贯的作风。多年来,他一直反复探讨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钻研它们的形式和结构,力求把贝多芬巨作里所蕴藏的内涵尽数发掘出来。

ABBADO这套最新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采用了由音乐学者Jonathan Del Mar所修订的最新版本乐谱。Del Mar是综合了贝多芬的手稿、第一版及其修改稿,再加上钢琴的改编而校订的,经由他的手而发现了旧版的多处笔误,并指出了历年来乐谱印刷中的错误。同时也在速度、力度、反复、弓法等方面作出了正确的修正,这让ABBADO 得到很大的启发,他经过仔细的研究之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整理出应有的音乐逻辑。之后再与柏林爱乐的音乐家们进行沟通、取得共识,最终能够令人信服地把所有的乐章和交响曲衔接成为一个整体,再现出一个更臻完整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在乐团的编制上,他遵循原谱的要求只采用了双管编制,相对地在弦乐声部也按照双管的比例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减少了低音乐器的数目,在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中,他甚至只保留了三把倍大提琴和四把大提琴,从而使音乐的织体线条更加清晰透明。在速度上,他采取比传统的演奏稍快的Tempo,在力度的强弱变化表情上,他增加更多的戏剧性对比。与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支全新演奏贝多芬交响曲的柏林爱乐、一群超级的室内乐演奏高手的组合,既能尽情欢乐又能静心冥想,既能轻如鸿毛又能摧枯拉朽。所以,这里的贝多芬就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另类气质,这是ABBADO与BPO崭新的贝多芬,也是全世界崭新的贝多芬。

笔者曾在本刊介绍过一套五张(ARTE NOVA 74321 65410-2)的超值CD。由David Zinman指挥瑞士Tonhalle Orchestra Zurich所演奏的贝多芬全套交响曲。David Zinman也是采用由Del Mar校订的乐谱,以双管编制的乐队演奏,精细的演奏与录音效果皆达臻一流水准,不知各位客官拥有与否?话说回来,ABBADO这套贝记所采用的版本与编制大抵与Zinman的相同,但无可否认的是,柏林爱乐比苏彝士音乐厅乐团在演奏上却多了一分年青人的凌厉霸气,音响对比上也有较多的戏剧性表现。

当我们看了第九交响曲ABBADO的指挥之后,再观看第三交响里的ABBADO,令人不胜嗟叹,一场大病把大师折磨得前后判若两人,不成人形。病愈后的ABBADO苍老枯瘦了,从画面上看到大师由于患病而精力受损,然而他指挥时的手势仍然劲度十足,生动的脸部表情,充满感染力的眼神、灵活的肢体语言,把整个音乐都收归左右两手,证明病后的他,音乐思路还是那样地精确清晰,实在令人感到欣慰。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具更高的启示……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摆脱的苦难”。音乐,不正是使ABBADO跨越死亡而走向重生的彼岸吗?

支撑ABBADO坚强生命力的源泉无疑是来自贝多芬的音乐。他以大病初愈的身体,顽强地连续演出贝多芬的八首交响曲,而且每首交响曲的演绎都相当精彩感人,难怪每场音乐会都博得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喝采!掌声除了向柏林爱乐诸位音乐家崇高的艺术造诣致敬之外,相信也以老乡(ABBADO乃意大利人也)引以为傲。

ABBADO这套贝多芬交响乐全集的现场录影,早在03年中旬以四辑先后推出市场,第一、六、八交响曲合为一辑,第二和第五交响曲为一辑,第四和第七交响曲为一辑、第三和第九交响曲为一辑,全部都是二零零一年二月的音乐会现场录影,各位同好可根据自己的喜爱选购;现在也有全集的盒装套装版,荷包肿胀的朋友可考虑这一套完整版。

第三和第九这两首雄浑壮阔的大曲收辑在一起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这两首是充满英雄气派的名曲。贝多芬自己也毫不讳言,那是他最满意的两首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作于1802-04年,是为拿破仑而创作的。当时,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也是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但作品完成时,拿破仑却自封为皇帝,贝多芬愤怒地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首页,将交响曲重新命名为《英雄交响曲》——副题为“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这首作品于1804年十二月在罗布柯维兹侯爵官邸作非公开演出,公开的首演于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举行,由贝多芬亲自指挥,首演距今已足足二百年矣。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创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这部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远远超越了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意义和风格。它有许多特点:
(一)其创作内容已明确地与当时先进的社会思想相结合,大大提高了交响乐的体裁,开辟了交响乐创作的新路线;
(二)英雄性的构思和形象已经成为整个交响乐的主导;
(三)整部交响由一个统一的题材和构思贯穿各个乐章,在内容和音调上也相互联系;
(四)有意识地运用标题性的创作原则,将复杂的构思通过典型的形象,具体地传达给听众;
(五)由于表现内容和刻划形象的需要,大胆突破了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传统,在创作上进行了各种革新。如在第二乐章采用葬礼进行曲的音乐;第四乐章运用变奏与回旋曲式互相结合,使乐章的规模更加庞大和多样化;广泛而创造性地运用复调手法等等;
(六)应用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作为各乐章的主题音调素材。
为全世界所喜爱的第九交响曲《合唱》是贝多芬五十四岁时的作品,是音乐史上被视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至高杰作!早在1793年,贝多芬就试图采用席勒F. Schiller的诗《欢乐颂》(An die Freude)加以谱曲,基本主题最早的草稿写于1809年,在长达三十余年的作曲生涯里,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贝多芬的其他作品中:如《钢琴与合唱的幻想曲》。直到1822年开始创作《合唱交响曲》时,贝多芬才把《欢乐颂》给肯定下来。

《合唱交响曲》的构思是描绘苦难和战斗最终达到欢乐的发展过程,它比第三和第五交响乐更为宏大、细致和复杂。在开头三个乐章中,贝多芬表现了走向欢乐前的经历和体验,其中有苦难、有战斗、有热情也有沉思;有痛苦和犹豫,也有愉快和希望。因此,他很合乎逻辑地把“欢乐”放在终曲,尽情地加以颂扬。在艺术形式的创作上也有了革新:

(一)加长了作品的篇幅;
(二)扩大了乐队的编制;
(三)把慢版乐章放在谐谑曲乐章之后;
(四)首次在器乐曲中加入人声;
(五)在终曲庞大的合唱之前加上一段冗长的器乐前奏等等。终曲的合唱不仅是整首交响曲的高潮,也是整首交响曲的中心,而前面开头的三个乐章,实际乃是大合唱《欢乐颂》的序曲。所有这一切,都成就了这部在音乐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旷世钜作。在配器方面,他创造性把人声作为一组“乐器”与管弦乐队交响化地结合起来,这个创举对后世的白辽士、李斯特和马勒等人有很大的影响。

《合唱交响曲》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的Kntnertor剧院首演。此时贝多芬已完全失聪,当时由Micheel Umlauf担任指挥,贝多芬也以总指挥的身份背向观众而坐在舞台上。当最后的大合唱迥荡于会场,转变成如雷的掌声时。已经全聋的贝多芬却毫不知情,一位独唱家拉着他站起来面对观众时,他才看到全场沸腾的场面,贝多芬一共接受了五次热烈喝采的谢幕礼,亲自见证了此曲的成功。

以上对这两首交响曲的背景与内容作简单的阐述,希望大家在欣赏时能感受到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从而超脱寻常人无法摆脱的苦难,修得正果。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