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初哥聊天之三
找准龙穴,咱也过一把“皇帝”瘾
文 · 子旋

上回我们聊到发烧系统可复杂可简单,繁简由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发烧乐趣,最基本的就是只用三件器材,即CD机、合并式放大器以及喇叭,就可以搭配出声音迷人的简单音响系统。

我们常听人抱怨,千挑万选地把一件音响器材搬回家,马上就有一件恼人的事:在代理商那里试听时,效果明明不错,买回家怎么就好像不是原来试听的那架了?原因是除了一般人常讲的新机要煲熟后才靓声之外,可能还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是不同牌子器材相互搭配,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者相容互补更靓声,有者则彼此撤台变衰声;第二个因素则和整体听音环境有关,涉及发烧房形状的大小、高低阔窄、回音反射、喇叭摆位等声效处理。

本篇我们聊聊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即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喇叭摆位问题。

天书上老雀不是常常把所谓的“皇帝位”挂在嘴边吗?听他们把“皇帝位”形容得如同天子临朝坐龙椅,初哥心里可能会嘀咕:我把陋屋一间充当发烧房,难道也暗藏好风水,真能找到“龙穴”?

先让我们看看所谓“皇帝位”是何名堂。

我们知道,大多数发烧友采用的是双声道,也就是左右两只喇叭各自发声,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一个立体音场。这个立体音场,目的在于尽可能再现录音师在灌制唱片时,通过录音话筒、混音技术和监听喇叭模拟录音现场。阁下在自己家里的发烧系统上重播时,由于重播场地和所用的器材不同,不可能百分之百重现录音现场,只能通过调整喇叭和听者之间的位置,凭耳朵和经验,找到一个相对来说最理想的点。在这个点上结像最锐利清晰、层次分明,音场也最开阔,这就是所谓的“皇帝位”了。找皇帝位的关键之一,就是喇叭摆位。

喇叭摆位看似简单,学问却不少,深究下去,甚至成为发烧友津津乐道的所谓“喇叭摆位大法”。细看还倒真也像武林门派,分内家外家、南教北派,令人眼花缭乱。相信爱读发烧天书者一定听说过诸如“轴线内侧法”、“菱形摆法”、“三三一比例法”等等,不下几十种。它们到底有用吗?要我说,这些皆为一家之言,如果真是自己多年摆位的实际经验总结,应该有其靓声的道理。就怕那些银样蜡枪头一一耍得花招式,除了让初哥摸不着头脑外,一点实际帮助都没有,而且我们也没法一一对照验证。
讲得“学究”一点,喇叭摆位还真牵扯到室内声学处理。小弟曾在内地某著名建筑设计院谋生几年,耳濡目染了解到这是门比较深奥的专门学问,我不好意思不懂装懂。但作为发烧友,我们一般都是凭耳听声,依经验和感觉收货,因此初哥不必要依样画葫芦,把发烧房弄得像孔明八卦阵。

在我发烧经历中,印象最深的是几年前买小功率胆机时,请教老板该如何摆喇叭?那时我正在苦读有关喇叭摆位的天书,我以为老板也会讲一大通玄学理。谁知道这位电气工程师出身,快人快语的老板说:“两个喇叭拉开六、七尺远,也不要离后墙太近,人往中间一站,听声音从喇叭正中后方发出来,就行了。”哇!如此而已?讲真话,当时我正被天书上的玄理折磨得晕头转向,乍听他说得这么轻松简单,竟愣住了,回过神来却有一种茅塞顿开的畅快。

根据我后来的聆听经验,以及在不少发烧友处得到的印证,这位发烧音响器材老板的讲法虽然过于简单,却不失为一种简便快捷的摆位法。依此方法,大致上就找到比较好的聆听位了,正确性十之七、八。这有点像用粗线条画的人物速写,虽不甚精确,却也很好地捕捉到对象的神韵。

我以为初哥在喇叭摆位时,除了上面这位老板讲的要点外,还要留意以下几处:两只喇叭距离后墙不要太近,至少一尺以上。特别是反射孔在喇叭背后的,如果离后墙太近可能会造成低音发射过多,听起来会有“嗡嗡”的复叠声,像是大厅内的机器回鸣,让人神经不舒服。比较理想的低音反射应该有一种空谷落雷般的畅快,或是陈氏太极震脚发力时的那种很夯实的内劲,多余的回鸣像都被吸净了;而两只喇叭的间距约7到8尺左右,视喇叭体积大小而定。距离太近的话,音场可能缩挤到一块去了,眼睛鼻子分不清;但如果距离拉得太开,又怕音场散塌失焦,声音软塌松散,没有清晰地轮廓线条,就像照片失焦模糊,听起来朦朦的。当然,一般而言,发烧房越大,或喇叭体积越大,相对地就应该拉开一些。
聆听位置基本上和两只喇叭成等边三角形就好,或从耳朵到喇叭的两条斜边略长于喇叭之间的横向距离。喇叭正面朝前就可以,不必故意向中轴线内侧倾斜。

抓住上面这几点,大体上摆好喇叭后,再选一片听熟了的人声唱片(先不要用器乐曲,因为很多器乐CD模仿舞台排列,并不在中心位置),然后坐在沙发上仔细聆听,试图捕捉歌手嘴形的位置。喇叭可以前后左右稍为挪动,以体会不同点的效果。必要的话再前后左右略微调整喇叭间距,直到歌手定位是在两只喇叭正中央的后方,基本上就找到了。当然,接下来还得根据每间发烧房的空间形状和家具摆设,以及发烧器材的个性特点等,边听边调整,直到完全满意为止。这是个on going的不断改善过程,有时候可能摆弄几个月后,还会发现有更理想的位置。是烦恼,也是乐趣。

好了,“龙椅”大体安放妥当,可以坐下来享受一会音乐了。至于地板、墙壁乃至天花板的声学处理等,那又是另外一个领域,可以稍后着手进行,随后发烧水平和兴致的不断升华(还有荷包的丰满与否)而慢慢来。温火炖鸡汤,时间久更入味。

行笔至此,我想到老雀声称,哪怕将座位只移动一寸,则音场也会完全改变。我不怀疑这些人有“金耳朵”,其精准性比卫星定位系统还高,我们姑且听之。但仔细一想,若果真如此,听音乐的过程很可能就不会那么舒服地enjoy了,不是吗?他们必得正襟危坐,否则头摇晃一下或懒散地斜倚在沙发上,岂不跑位了?再让我们回想一下在音乐厅听现场演唱会,我们不可能每次总买到音乐厅的“皇帝位”(而且也花费不起),大部分座位不是偏左偏右,就是偏后侧一旁,又或像我一样喜欢买三楼的便宜位子,想从前欧洲真喜欢音乐的小市民不总买三楼么?位子虽非“皇帝位”,但我们依然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这说明人耳的定位系统是可以自行调节来适应各种偏差的。

事实上,我有时还非常喜欢那种“听邻家女孩唱歌”的随意乐趣。就是说,有意偏离喇叭一段距离,或干脆跑到隔壁房间看书,让音乐从隔墙飘来,似远非远。利用空间和距离来打散CD紧张兮兮的神经质,让音乐听起来带一丝松散的朦胧,放佛孩童时候,倚着窗听邻家姐姐在闺房里美滋滋地哼唱。

最后还要说一点,我们有时得学会“享受”比较恶劣的聆听环境,同时从中依旧听得音乐的满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烧高手。我们不是常读到谭舵主提到他的书房么?他形容书房非常小,先前我以为谭舵主只是自谦,有一晚受邀去到他的书房,发烧书房总面积倒不算小,但因为形状狭小,造成聆听环境实在太恶劣,座位离喇叭不到三尺,背后还紧顶着玻璃书柜。委身在这样“逼仄”狭小的空间里,根本无从谈什么“皇帝位”,但舵主因地制宜,巧妙配置了只有3.5瓦输出功率的Sun Audio SV-2a3胆机和ProAc Tablette 2000 Signature书架型喇叭(对了,现在用了袖珍神奇的“威士忌喇叭”——Pioneer Pure Malt),营造出一个通透飘逸、灵性盈盈的Hi-Fi氛围。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烧高手了,而是到了一种武林中人所谓“无招无式”的化境了。
>> 回顶端